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卷上之二 (唐 圭峯山沙門宗密禪師述)
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卷上之二 (唐 圭峯山沙門宗密禪師述)
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卷上之二 (唐 圭峯山沙門宗密禪師述)
一息妄修心宗者。說眾生雖本有佛性。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。諸佛已斷妄想,故見性了了。出離生死,神通自在。當知凡聖功用不同。外境內心,各有分限。故須依師言教,背境觀心,息滅妄念。念盡即覺悟,無所不知。如鏡昏塵,須勤勤拂拭。塵盡明現,即無所不照。又須明解趣,入禪境方便。遠離憒鬧,住閑靜處。調身調息,跏趺宴默。舌拄上腭,心注一境。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。皆此類也。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。進趣方便迹即大同。見解即別。
二泯絕無寄宗者。說凡聖等法。皆如夢幻都無所有。本來空寂非今始無。即此達無之智,亦不可得。平等法界無佛。無眾生。法界亦是假名。心既不有。誰言法界。無修不修,無佛不佛。設有一法,勝過涅槃。我說亦如夢幻。無法可拘,無佛可作。凡有所作,皆是迷妄。如此了達,本來無事。心無所寄,方免顛倒。始名解脫。石頭牛頭下至徑山。皆示此理。便令心行,與此相應。不令滯情於,一法上。日久功至,塵習自亡。則於怨親苦樂,一切無礙。因此便有。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。皆說此言。便為臻極不知此宗。不但以此言為法。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。然非所宗。
三直顯心性宗者。說一切諸法,若有若空,皆唯真性。真性無相無為。體非一切。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。然即體之用,而能造作種種。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。於中指示心性。復有二類。
一云。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。即汝佛性。即此本來是佛。除此無別佛也。了此天真自然。故不可起心修道。道即是心。不可將心還修於心。惡亦是心。不可將心還斷於心。不斷不修,任運自在。方名解脫。性如虛空,不增不減。何假添補。但隨時隨處息業。養神聖胎增長。顯發自然神妙。此即是為,真悟真修真證也。
二云。諸法如夢。諸聖同說。故妄念本寂,塵境本空。空寂之心,靈知不昧。即此空寂之知。是汝真性。任迷任悟,心本自知。不藉緣生,不因境起。知之一字,眾妙之門。由無始迷之故。妄執身心為我起貪嗔等念。若得善友開示。頓悟空寂之知。知且無念無形。誰為我相人相。覺諸相空,心自無念。念起即覺。覺之即無,修行妙門唯在此也。故雖備修萬行。唯以無念為宗。但得無念知見,則愛惡自然淡泊,悲智自然增明,罪業自然斷除,功行自然增進。既了諸相非相,自然無修之修。煩惱盡時,生死即絕。生滅滅已,寂照現前,應用無窮。名之為佛。
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。故同一宗。然上三宗中。復有遵教慢教。隨相毀相。拒外難之門戶。接外眾之善巧。教弟子之儀軌。種種不同。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。亦無所失。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。故須約佛和會也。
一息妄修心宗者。說眾生雖本有佛性。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。諸佛已斷妄想,故見性了了。出離生死,神通自在。當知凡聖功用不同。外境內心,各有分限。故須依師言教,背境觀心,息滅妄念。念盡即覺悟,無所不知。如鏡昏塵,須勤勤拂拭。塵盡明現,即無所不照。又須明解趣,入禪境方便。遠離憒鬧,住閑靜處。調身調息,跏趺宴默。舌拄上腭,心注一境。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。皆此類也。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。進趣方便迹即大同。見解即別。
二泯絕無寄宗者。說凡聖等法。皆如夢幻都無所有。本來空寂非今始無。即此達無之智,亦不可得。平等法界無佛。無眾生。法界亦是假名。心既不有。誰言法界。無修不修,無佛不佛。設有一法,勝過涅槃。我說亦如夢幻。無法可拘,無佛可作。凡有所作,皆是迷妄。如此了達,本來無事。心無所寄,方免顛倒。始名解脫。石頭牛頭下至徑山。皆示此理。便令心行,與此相應。不令滯情於,一法上。日久功至,塵習自亡。則於怨親苦樂,一切無礙。因此便有。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。皆說此言。便為臻極不知此宗。不但以此言為法。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。然非所宗。
三直顯心性宗者。說一切諸法,若有若空,皆唯真性。真性無相無為。體非一切。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。然即體之用,而能造作種種。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。於中指示心性。復有二類。
一云。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。即汝佛性。即此本來是佛。除此無別佛也。了此天真自然。故不可起心修道。道即是心。不可將心還修於心。惡亦是心。不可將心還斷於心。不斷不修,任運自在。方名解脫。性如虛空,不增不減。何假添補。但隨時隨處息業。養神聖胎增長。顯發自然神妙。此即是為,真悟真修真證也。
二云。諸法如夢。諸聖同說。故妄念本寂,塵境本空。空寂之心,靈知不昧。即此空寂之知。是汝真性。任迷任悟,心本自知。不藉緣生,不因境起。知之一字,眾妙之門。由無始迷之故。妄執身心為我起貪嗔等念。若得善友開示。頓悟空寂之知。知且無念無形。誰為我相人相。覺諸相空,心自無念。念起即覺。覺之即無,修行妙門唯在此也。故雖備修萬行。唯以無念為宗。但得無念知見,則愛惡自然淡泊,悲智自然增明,罪業自然斷除,功行自然增進。既了諸相非相,自然無修之修。煩惱盡時,生死即絕。生滅滅已,寂照現前,應用無窮。名之為佛。
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。故同一宗。然上三宗中。復有遵教慢教。隨相毀相。拒外難之門戶。接外眾之善巧。教弟子之儀軌。種種不同。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。亦無所失。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。故須約佛和會也。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