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楞嚴經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
「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 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。」
日誌譯:
佛為法王,紹佛衣缽為法王子,等覺以上法王子菩薩,同倫:指大勢至菩薩之法侶。有五十二者,十信至十地,為五十位,加等覺妙覺,則為五十二位。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法侶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 頂禮佛足,而對佛言:
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彼佛教我,念〈想〉佛三昧。
日誌譯:
我回想以前〈得宿命通〉恆河沙劫那般久遠的時候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經過十二位如來,這樣算起來相繼一劫,十二如來最後ㄧ位,名超日月光如來;彼佛教導我,念佛三昧〈正定〉。
念佛三昧:念佛就是想念佛,純想念佛不做二想,這法門是依憶『想』而入圓通。
十二如來表十二因緣,相繼一劫表相續不斷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環環相扣,解十二因緣任何一結滅除苦惱而至證悟(還滅門)表彰十二如來。
『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』
日誌譯:譬如有二人,一專為憶想對方,一人無心對方專忘,就好像ㄧ方單相思,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如是二人,兩人若相逢等於不相逢,因為一方無心於對方故說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,如果是二人互相想念著對方,就好像郎有情妹有意二憶念深;二憶念深如是乃至ㄧ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從生至生都想念著對方,想念的念頭想影像就浮現故云『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』。』
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這是譬喻法,專憶者無失的真心是也,專忘者攀緣心妄心是也,譬如有人,有人ㄧ心是也。
由此可知攀緣心妄心若能返源,則是二人相憶,心與性合,心不離性,性不離心如是二憶念深;如果攀緣妄心不止,就如經上說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,故知此法門 依純想而證圓通入無生法忍。
故佛在愣嚴經上述說這段:
阿難。譬如有人,談說酢梅,口中水出。思蹋懸崖,足心酸澀。想陰當知,亦復如是。阿難。如是酢說,不從梅生,非從口入。如是阿難。若梅生者,梅合自談,何待人說。若從口入,自合口聞,何須待耳。若獨耳聞,此水何不耳中而出。想蹋懸崖,與說相類。是故當知,想陰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由此明白想陰虛妄,原沒有自性,本來就是非因緣,也非自然性的妙真如性了。
『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』
日誌譯:十方如來皆證圓通生憐念眾生輪迴苦海而不入滅,心常懸念眾生,就好像母親想念孩子一般,若子離母親遠遠的,那母親雖然想念又能如何?子若想念母親,母與子不用經歷太久就可相逢了。
佛喻真心,子喻妄心,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表彰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。
『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』
日誌譯:假使眾生能生信心想佛、繫念佛,想佛、繫念佛現前當來,必定能親見佛性,如不能親見佛性,去佛也不會太遠;時間ㄧ到,彌陀接引淨土說明不假自已用功方便,自然了得心開。』
十方如來行於大慈未入滅顯菩提心,如眾生想佛念佛,那麼佛必定來接引,如彌陀四十八大願,願願念眾生,人如能念佛與佛不相違遠必定能見佛』
『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』
日誌譯:如人在花間,身有香氣;想佛、繫念佛,想念佛陀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隨行好,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,我本因地,以『想』念佛心,入於無生忍;』
『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』
日誌譯:我今於此界,用此法門教導念佛人,歸於唯心淨土,我沒別的選擇;用憶『想』都攝六根,純想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正定,是我隨性根器適合用憶『想』所以我選擇憶為第一方法。』
憶: 想念﹑思念。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
「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 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。」
日誌譯:
佛為法王,紹佛衣缽為法王子,等覺以上法王子菩薩,同倫:指大勢至菩薩之法侶。有五十二者,十信至十地,為五十位,加等覺妙覺,則為五十二位。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法侶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 頂禮佛足,而對佛言:
「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彼佛教我,念〈想〉佛三昧。
日誌譯:
我回想以前〈得宿命通〉恆河沙劫那般久遠的時候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經過十二位如來,這樣算起來相繼一劫,十二如來最後ㄧ位,名超日月光如來;彼佛教導我,念佛三昧〈正定〉。
念佛三昧:念佛就是想念佛,純想念佛不做二想,這法門是依憶『想』而入圓通。
十二如來表十二因緣,相繼一劫表相續不斷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環環相扣,解十二因緣任何一結滅除苦惱而至證悟(還滅門)表彰十二如來。
『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』
日誌譯:譬如有二人,一專為憶想對方,一人無心對方專忘,就好像ㄧ方單相思,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如是二人,兩人若相逢等於不相逢,因為一方無心於對方故說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,如果是二人互相想念著對方,就好像郎有情妹有意二憶念深;二憶念深如是乃至ㄧ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從生至生都想念著對方,想念的念頭想影像就浮現故云『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』。』
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;這是譬喻法,專憶者無失的真心是也,專忘者攀緣心妄心是也,譬如有人,有人ㄧ心是也。
由此可知攀緣心妄心若能返源,則是二人相憶,心與性合,心不離性,性不離心如是二憶念深;如果攀緣妄心不止,就如經上說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,故知此法門 依純想而證圓通入無生法忍。
故佛在愣嚴經上述說這段:
阿難。譬如有人,談說酢梅,口中水出。思蹋懸崖,足心酸澀。想陰當知,亦復如是。阿難。如是酢說,不從梅生,非從口入。如是阿難。若梅生者,梅合自談,何待人說。若從口入,自合口聞,何須待耳。若獨耳聞,此水何不耳中而出。想蹋懸崖,與說相類。是故當知,想陰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由此明白想陰虛妄,原沒有自性,本來就是非因緣,也非自然性的妙真如性了。
『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』
日誌譯:十方如來皆證圓通生憐念眾生輪迴苦海而不入滅,心常懸念眾生,就好像母親想念孩子一般,若子離母親遠遠的,那母親雖然想念又能如何?子若想念母親,母與子不用經歷太久就可相逢了。
佛喻真心,子喻妄心,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表彰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。
『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』
日誌譯:假使眾生能生信心想佛、繫念佛,想佛、繫念佛現前當來,必定能親見佛性,如不能親見佛性,去佛也不會太遠;時間ㄧ到,彌陀接引淨土說明不假自已用功方便,自然了得心開。』
十方如來行於大慈未入滅顯菩提心,如眾生想佛念佛,那麼佛必定來接引,如彌陀四十八大願,願願念眾生,人如能念佛與佛不相違遠必定能見佛』
『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』
日誌譯:如人在花間,身有香氣;想佛、繫念佛,想念佛陀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隨行好,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,我本因地,以『想』念佛心,入於無生忍;』
『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』
日誌譯:我今於此界,用此法門教導念佛人,歸於唯心淨土,我沒別的選擇;用憶『想』都攝六根,純想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正定,是我隨性根器適合用憶『想』所以我選擇憶為第一方法。』
憶: 想念﹑思念。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