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二法門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

向下

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 Empty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

發表  Admin 周日 1月 09, 2011 7:12 pm

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

明古吳沙門智旭述

【(卯)二明藏體一異為三。初立科。二詳釋。三總結。(辰)今初】


次明藏體一異以釋實有義。就中復有六種差別。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。二明因果法身名別之義。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。四明事用相攝之相。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。六明共不共相識。


圓融無礙。謂一不礙異。異不礙一。非一非異。而異而一。乃如來藏真實法性也。約一而異。故因果二 種法身名別。約異而一。故真體在障出障理同。然事理互相融攝。尚為易解。以事攝事。尤為難知。故須以巧便示之。既知法界無礙。須明治惑受報不同之致。乃不執性廢修。既知凡聖同而復異。須知共相不共相識。夫然後纖疑畢盡。而常同常異。法界法門。罄無餘蘊矣。

【(辰)二詳釋即為六。初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(至)六明共不共相識。(巳)初中三。初直明法界體一。二具明染淨性事。三正明無礙圓融。(午)今初】


第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者。問曰。不空如來藏者。為一一眾生各有一如來藏。為一切眾生一切諸佛。唯共一如來藏耶。答曰。一切眾生一切諸佛。唯共一如來藏也。


空與不空。其體無二。今欲辨法界非一非異。即異即一。圓融無礙之理。故約不空藏為問也。佛及眾生。尚祇一如來藏。豈令空與不空。反有二耶。惟一藏體。一切生佛各得其全。是故佛圓融。生亦圓融。佛無礙。生亦無礙。淨性與染性圓融無礙。淨事與染事亦圓融無礙。淨性與淨事。染性與染事。圓融無礙。淨性與染事。染性與淨事。亦圓融無礙。以要 言之。一一佛。一一生。一一淨性。一一淨事。一一染性。一一染事。無非如來藏之全體大用。非分如來藏以為染淨性事。亦不因一一染淨性事。遂成多多如來藏也。帝網之珠。僅可為片喻而已。

【(午)二具明染淨性事二。初標章。二釋示。(未)今初】


問曰。所言藏體具包染淨者。為俱時具。為始終具耶。答曰。所言如來藏具染淨者。有其二種。一者性染性淨。二者事染事淨。如上已明也。若據性染性淨。即無始以來俱時具有。若據事染事淨。即有二種差別。一者一一時中俱有染淨二事。二者始終方具染淨二事。

【(未)二釋示二。初釋性染性淨俱時具有。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別。(申)今初】


此義云何。謂如來藏體。具足一切眾生之性。各各差別不同。即是無差別之差別也。然此一一眾生性中。從本已來。復具無量無邊之性。所謂六道四生。苦樂好醜。壽命形量。愚癡智慧等。一切世間染法。及三乘因果等。一切出世淨法。如是等無量差別法性。一一眾生性中。悉具不少也。以是義故。如來之藏。從本已來。俱時具有染淨二性。以其染性故。能現一切眾生 等染事。故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。亦名佛性。復具淨性故。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。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。亦名性淨法身。亦名性淨涅槃也。


如來藏具足一切眾生之性。而一一眾生皆以如來藏之全體為性。非是藏性之少分故。故仍具足一切十界染淨法性也。具染仍名本住法身。亦名佛性者。欲令眾生標心於極果故。若就法性之義論之。亦得名無明生死性等。

【(申)二釋事染事淨有二差別又二。初明一時俱具。二明始終方具。(酉)今初】


然諸一一眾生。無始已來。雖復各各具足染淨二性。但以造業不同故。熏種子性。成種子用。亦即有別。種子用別故。一時之中受報不同。所謂有成佛者。有成二乘果者。有入三塗者。有生天人中者。復於一一趣中。無量差別不同。以此論之。如來藏心之內。俱時得具染淨二事。如一時中。一切時中。亦復如是也。


此總約一切眾生元無二性。故一時具足染淨二事也。

【(酉)二明始終方具】


然此一一凡聖。雖於一時之中。受報各別。但因緣之 法無定。故一一凡聖無始以來。具經諸趣。無數迴返。後遇善友。教修出離。學三乘行。及得道果。以此論之。一一眾生。始終乃具染淨二事。何以故。以一眾生受地獄身時。無餘趣報。受天報時。亦無餘趣報。受一一趣中一一身時。亦無餘身報。又受世間報時。不得有出世果。受出世果時。無世間報。以是義故。一眾生不得俱時具染淨二事。始終方具二事也。一切眾生亦如是。是故如來之藏。有始終方具染淨二事之義也。


此別約一一眾生迷本藏性。幻起染淨二事。繇情執故。不得言一時俱具也。

【(午)三正明無礙圓融三。初法說。二喻說。三引證。(未)初中五。初明無差而差之理。二明全理成事。三明全事攝理。四明全事攝事。五結成差即無差。(申)今初】


問曰。如來之藏。具如是等無量法性之時。為有差別。為無差別。答曰。藏體平等。實無差別。即是空如來藏。然此藏體。復有不可思議用故。具足一切法性。有其差別。即是不空如來藏。此葢無差別之差別也。此義云何。謂非如泥團具眾微塵也。何以故。泥團是假。微塵是實。故一一微塵。各有別質。但以和合成一團泥。 此泥團即具多塵之別。如來之藏。即不如是。何以故。以如來藏是真實法。圓融無二故。


答中先明正義。次以喻反顯。約平等名空。約差別名不空。體實非空不空。雙照空與不空者也。但會用歸體。則差即無差。而體亦不名無差。以用非體外故。全體起用。則無差而差。而用亦不名差。以體非用外故。此義云何下。恐人以泥團喻藏性。以眾塵喻諸法。設爾。則諸法反為實有。藏性。反是假成。豈其然哉。言泥團是假。微塵是實者。乃隨情說假實耳。若隨智說。則泥團眾塵。并皆無性。一切惟心。既一切惟心。則微塵之藏性不少。泥團之藏性不多。一一皆是圓融無礙之真實法性矣。

【(申)二明全理成事】


是故如來之藏。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。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。如毛孔性。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。亦復如是。如一眾生世間法性。一切眾生所有世間一一法性。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一一法性。亦復如是。是如來藏全體也。


此明如來藏不變隨緣。作一切世出世法時。乃至一毛孔性。皆是舉全體而成之。非是少分藏性。以藏性真實圓融。不可割裂。非有分劑故也。

【(申)三明全事攝理】


是故舉一眾生一毛孔性。即攝一切眾生所有世間法性。及攝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法性。如舉一毛孔性。即攝一切法性。舉其餘一切世間一一法性。亦復如是。即攝一切法性。如舉世間一一法性。即攝一切法性。舉一切出世間所有一一法性。亦復如是。即攝一切法性。


此明一切法。隨緣不變。全事即理。無有一毛孔許。而非藏性全體。既是藏性全體。即是一切世出世法性之全體。以無事外之理故也。

【(申)四明全事攝事】


又復如舉一毛孔事。即攝一切世出世事。如舉一毛孔事。即攝一切事。舉其餘世間出世間中一切所有。隨一一事。亦復如是。即攝一切世出世事。何以故。謂以一切世間出世間事。即以彼世間出世間性為體故。是故世間出世間性體融相攝故。世間出世間事。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也。


此明隨一一事。既全攬藏性之理。必盡攝藏性所具世出世間之事。以既無事外之理。尤必無理外之事故也。以一事徧攝法界之事。是名事事無礙法界。

【(申)五結成差即無差】


是故經言。心佛及眾生。是三無差別。


前云藏體具足一切法性。即是無差別之差別。今隨舉一毛孔事。即具世出世事。則一一毛孔。皆是藏性全體大用。當知差別即無差別矣。是故心則具佛法及眾生法。佛則具心法及眾生法。眾生則具心法及與佛法。俱是能具。俱是所具。俱是能造。俱是所造。不可謂心但是能具能造。佛及眾生但是所具所造也。

【(未)二喻說亦五。初喻無差而差之理。二喻全理成事。三喻全事攝理。四喻全事攝事。五結顯差即無差。(申)今初】


譬如明鏡。體具一切像性。各各差別不同。即是無差別之差別也。若此鏡體。本無像性差別之義者。設有眾色來對。像終不現。如彼熾火雖復明淨。不能現像者。以其本無像性也。既見鏡能現像。定知本具像性。以是義故。此一明鏡。於一時中。俱能現於一切淨穢等像。而復淨像不妨於穢。穢像不妨於淨。無障無礙。淨穢用別。雖然有此像性像相之別。而復圓融不異。唯是一鏡。


明鏡中像性像相。元無差別。以喻空如來藏體。具像性。能現像相。以喻不空如來藏也。餘可知。

【(申)二喻全理成事】


何以故。謂以此鏡全體是一毛孔像性故。全體是一切毛孔像性故。如毛孔像性。其餘一一微細像性。一一麤大像性。一淨像性。一穢像性等。亦復如是。是鏡全體也。


若非鏡之全體。不能現於一毛。故隨現一毛。皆即鏡之全體功能。非少分鏡體也。

【(申)三喻全事攝理】


是故若舉一毛孔像性。即攝其餘一切像性。如舉一毛孔像性。即攝一切像性。舉其餘像性。亦復如是。即攝一切像性也。


既一一毛孔。皆舉鏡之全體所現。則以鏡之全體為性。既以鏡之全體為性。則以能現一切群像之性為性矣。

【(申)四喻全事攝事】


又若舉一毛孔像相。即攝一切像相。如舉一毛孔像 相。即攝一切像相。舉其餘一一像相。亦復如是。即攝一切像相。何以故。以一切像相。即以彼像性為體故。是故一切像性。體融相攝。故一切像相。亦即相融相攝也。


像相別無自體。即以鏡性而成其相。鏡性本具一切像相。則此全攬鏡性所成之一毛像相。安得不全攝一切像相哉。

【(申)五結顯差即無差】


以是譬故。一切諸佛。一切眾生。同一淨心如來之藏。不相妨礙。即應可信。


如一一像。各攬全鏡之性。各攝群像之相。則一切諸佛。一切眾生。各攬全體如來藏性。各具法界差別之事。復何疑哉。

【(未)三引證又三。初引雜華。二引起信。三引契經。(申)今初】


是故經言。譬如明淨鏡。隨對面像現。各各不相知。業性亦如是。此義云何。謂明淨鏡者。即喻淨心體也。隨對者。即喻淨心體具一切法性。故能受一切熏習。隨其熏別。現報不同也。面者。即喻染淨二業也。像現者。即喻心體染淨二性。依熏力故。現染淨二報也。各各 不相知者。即喻淨心與業果報。各不相知也。業者。染淨二業合上面也。性者。即是真心染淨二性。合上明鏡具一切像性也。亦如是者。總結成此義也。又復長行問云。心性是一者。此據法性體融。說為一也。云何能生種種果報者。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。故言云何能生種種果報也。


此偈出華嚴經。先引偈。次釋。復引長行證成。文并可知。

【(申)二引起信】


此修多羅中喻意。偏明心性能生世間果報。今即通明能生世出世果。亦無所妨也。是故論云。三者用大。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。以此義故。一切凡聖一心為體。決定不疑也。


先牒華嚴喻意。但說能生世間果報。然實藏性具生世出世果。故再引起信以證成之。

【(申)三引契經】


又復經言。一切諸佛法身。唯是一法身者。此即證知一切諸佛。同一真心為體。以一切諸佛法身是一故。一切眾生及與諸佛。即同一法身也。何以故。修多羅為證故。所證云何。謂即此法身流轉五道。說名眾生。 反流盡源。說名為佛。以是義故。一切眾生。一切諸佛。唯共一清淨心如來之藏平等法身也。此明第一圓融無礙法界法門竟。


既言一切諸佛。唯一法身。又言法身流轉。說名眾生。則眾生與佛。決非二體明矣。不二而二。生佛宛然。二而不二。互融互攝。故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。

【(巳)二名因果法身名別之義二。初正明。二釋疑。(午)初中二。出標章。二解釋。(未)今初】


次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別之義。問曰。既言法身唯一。何故上言眾生本住法身。及云諸佛法身耶。答曰。此有二義。一者。以事約體。說此二名。二者約事辨性。以性約體。說此二名。


事者。十界染淨之事。體者。如來藏也。藏體無別。但以染淨之事皆從藏體而起。故約事以名體。即有因法身果法身之別也。性者。十界染淨之性。藏體既能成染淨事。便可驗知。具染淨性。故云約事辨性。體實非染非淨。但以染淨之性。皆即藏體所具。故約性以名體。亦有因法身果法身之別也。約事即事造三千。約性即約理具三千。事理兩重三千。同居一念。故知二種法身義別。總一如來藏心。

【(未)二解釋二。初釋約事。二釋約性。(申)今初】


所以言事約體。說二法身名者。然法身雖一。但所現之相凡聖不同。故以事約體。說言諸佛法身眾生法身之異。然其心體平等。實無殊二也。若復以此無二之體。收彼所現之事者。彼事亦即平等。凡聖一味也。譬如一明鏡。能現一切色像。若以像約鏡。即云人像體鏡。馬像體鏡。即有眾鏡之名。若廢像論鏡。其唯一焉。若復以此無二之鏡體。收彼人馬之異像者。人馬之像。亦即同體無二也。淨心如鏡。凡聖如像。類此可知。以是義故。常同常別。法界法門。以常同故論云。平等真法界。佛不度眾生。以常別故經云。而常修淨土。教化諸眾生。此明約事辨體也。


文中先正明。次立喻。三法合。正明中。先不二而二。次二而不二。喻合可知。

【(申)二釋約性】


所言約事辨性以性約體。說有凡聖法身之異名者。所謂以此真心。能現淨德故。即知真心。本具淨性也。復以真心能現染事故。即知真心本具染性也。以本具染性故。說名眾生法身。以本具淨性故。說名諸佛法身。以此義故。有凡聖法身之異名。若廢二性之能 以論心體者。即非染非淨。非聖非凡。非一非異。非靜非亂。圓融平等。不可名目。但以無異相故。稱之為一。復是諸法之實。故名為心。復為一切法所依止故。名平等法身。依此平等法身有染淨性故。得論凡聖法身之異。然實無有別體。為凡聖二種法身也。是故道一切凡聖。同一法身。亦無所妨。何以故。以依平等義故。道一一凡。一一聖。各別法身。亦無所失。何以故。以依性別義故。


文中以此真心能現等。正約事以辨性也。以本具染淨性等。乃以性而約體也。若廢二性之能等。融拂凡聖二性。明其無二體也。是故道一切凡聖等。明其圓融無礙。不妨說同說別也。

【(午)二釋疑三。初釋習性疑。二釋有性疑。三釋立名疑。(未)今初】


問曰。如來之藏體具染淨二性者。為是習以成性。為是不改之性耶。答曰。此是理體。用不改之性。非習成之性也。故云佛性大王。非造作法。焉可習成也。佛性即是淨性。既不可造作故。染性與彼同體。是法界法爾。亦不可習成。


性有二義。一者始終不改義。二者熏習成種義。今 約理體之用名之為性。非約習成也。佛性名為大王者。以具自在統攝之全能故。

【(未)二釋有性疑】


問曰。若如來藏體具染性。能生生死者。應言佛性之中有眾生。不應言眾生身中有佛性。答曰。若言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。此明法性能生諸法之義。若言眾生身中有佛性者。此明體為相隱之語。如說一切色法。依空而起。悉在空內。復言一切色中。悉有虛空。空喻真性。色喻眾生。類此可知。以是義故。如來藏性能生生死。眾生身中悉有佛性。義不相妨。

【(未)三釋立名疑】


問曰。真如出障。既名性淨涅槃。真如在障。應名性染生死。何得稱為佛性耶。答曰。在纏之實。雖體具染性故。能建生死之用。而即體具淨性故。畢竟有出障之能。故稱佛性。若據真體具足染淨二性之義者。莫問在障出障。俱得稱為性淨涅槃。并合名性染生死。但名涉事染。化儀有濫。是故在障出障。俱匿性染之義也。又復事染生死。唯多熱惱。事淨涅槃。偏足清涼。是以單彰性淨涅槃。為欲起彼事淨之泥洹。便隱性染輪迴。冀得廢斯事染之生死。若孤題性染。惑者便則 無羨於真源。故偏導清升。愚子遂乃有欣於實際。是故在障出障。法身俱隱性染之名。有垢無垢。真如并彰性淨之號。此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別之義竟。


若論法性平等。名字性空。不惟在障可名性染生死。縱令出障亦可名性染生死也。但以稱為佛性可引物情。名為染性。徒增惑結。喻如荀卿性惡之論。無益斯民。孟軻性善之稱。有裨世道多矣。

【(巳)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二。初正明。二釋疑。(午)初中三。初明體性本融。二明約用差別。三明用不違體。(未)今初】


次明第三在障出障之義。問曰。既言真如法身。平等無二。何得論在障出障。有垢無垢之異耶。答曰。若論心體平等。實無障與不障。不論垢與不垢。若就染淨二性。亦復體融一味。不相妨礙。

【(未)二明約用差別】


但就染性依熏起故。有障垢之名。此義云何。謂以染業熏於真心。違性故。性依熏力。起種種染用。以此染用。違隱真如順用之照性。故即說此違用之暗以為能障。亦名為垢。此之垢用。不離真體故。所以即名真如心為在障法身。亦名為有垢真如。若以淨業熏於 真心。順性故。性依熏力。起種種淨用。能除染用之垢。以此淨用。順顯真心體照之明性。故即說此順用之照。以為圓覺大智。亦即名大淨波羅蜜。然此淨用不離真體故。所以即名真心為出障法身。亦名無垢真如。以是義故。若總據一切凡聖以論出障在障之義。即真如法身於一時中。竝具在障出障二用。若別據一一凡聖以論在障出障之義。即真如法身始終方具在障出障二事也。

【(未)二明用不違體】


然此有垢無垢在障出障之別。但約於染淨之用說也。非是真心之體。有此垢與不垢障與不障。


用分染淨。而體自平等。是故染亦不名垢障。淨亦不名不垢不障也。初正明竟。

【(午)二釋疑】


問曰。違用既論為垢障。違性應說為礙染。答曰。俱是障性垢性。亦得名為性障性垢。此葢平等之差別。圓融之能所。然即唯一真心。勿謂相礙不融也。問曰。既言有平等之差別能所。亦應有自體在障出障耶。答曰。亦得有此義。謂據染性而說。無一淨性而非染。即是自體為能障。自體為所障。自體為在障。就淨性而 論。無一染性而非淨。即是自體為能除。自體為所除。自體為出障。是故染以淨為體。淨以染為體。染是淨。淨是染。一味平等。無有差別之相。此是法界法門。常同常別之義。不得聞言平等。便謂無有差別。不得聞言差別。便謂乖於平等也。此明第三在障出障之義竟。


初一番問答。許其性障性垢之名。而無相礙不融之義。以惟一真心故。次一番問答。許其自體在障出障之義。而無平等差別互乖之情。以常同常別故。

【(巳)四明事用相攝之相二。初以理曲明。二以事巧示。(午)初中二。初正明相攝。二兼破餘疑。(未)初又二。初相攝。二相即。(申)今初】


次明第四事用相攝之相。問曰。體相染淨。既得如此圓融。可解少分。但上言事法染淨。亦得無礙相攝。其相云何。答曰。若偏就分別妄執之事。即一向不融。若據心性緣起依持之用。即可得相攝。所謂一切眾生。悉於一佛身中起業招報。一切諸佛。復在一眾生毛孔中修行成道。此即凡聖多少以相攝。若十方世界內纖塵而不迮。三世時劫。入促念而能容。此即長短 大小相收。是故經云。一一塵中。顯現十方一切佛土。又云。三世一切劫。解之即一念。即其事也。又復經言。過去是未來。未來是現在。此是三世以相攝。其餘淨穢好醜。高下彼此。明暗一異。靜亂有無等。一切對法。及不對法。悉得相攝者。葢由相無自實。起必依心。心體既融。相亦無礙也。


第一章中。具明性染性淨。事染事淨。及全理成事。全事攝理。全事攝事。圓融無礙法界法門。但理事互攝。猶可依通。以事攝事。誠難思議。故躡前而起問也。答中先拂妄情所執。次以緣起依持之用而融攝之。葢既全心起相。全相即心。安得不一相即一切相耶。

【(申)二相即】


問曰。我今一念。即與三世等耶。所見一塵。即共十方齊乎。答曰。非但一念與三世等。亦可一念即是三世時劫。非但一塵共十方齊。亦可一塵即是十方世界。何以故。以一切法唯一心故。是以別無自別。別是一心。心具眾用。一心是別。常同常異。法界法爾。


以別是一心。故常同。以一心是別。故常異。常同。故言相即。常異。故言相攝。同異俱不思議。相攝相即豈復有二體哉。初正明相攝竟。

【(未)二兼破餘疑五。初破凡聖不同疑。二破聖無別相疑。三破世諦差別疑。四破世諦攝事疑。五破濫同神我疑。(申)今初】


問曰。此之相攝。即理實不虛。故聖人即能以自攝他。以大為小。促長演短。合多離一。何故凡夫不得如此。答曰。凡聖理實同爾圓融。但聖人稱理施作。所以皆成。凡夫情執乖旨。是故不得。

【(申)二破聖無別相疑】


問曰。聖人得理。便應不見別相。何得以彼小事以包納大法。答曰。若據第一義諦真如平等。實無差別。不妨即寂緣起。世諦不壞而有相別。


此明聖人既悟第一義諦。不壞世諦。不同凡夫二諦俱迷。

【(申)三破世諦差別疑】


問曰。若約真諦本無眾相。故不論攝與不攝。若據世諦彼此差別。故不可大小相收。答曰。若二諦一向異體。可如來難。今既以體作用。名為世諦。用全是體。名為真諦。寧不相攝。

【(申)四破世諦攝事疑】


問曰。體用無二。只可二諦相攝。何得世諦還攝世事。答曰。今云體用無二者。非如攬眾塵之別用。成泥團之一體。但以世諦之中。一一事相。即是真諦全體。故云體用無二。以是義故。若真諦攝世諦中一切事相得盡。即世諦中一一事相亦攝世諦中一切事相皆盡。如上已具明此道理竟。不須更致餘詰。

【(申)五破濫同神我疑】


問曰。若言世諦之中一一事相。即是真諦全體者。此則真心徧一切處。與彼外道所計神我徧一切處。義有何異耶。答曰。外道所計。心外有法。大小遠近。三世六道。歷然是實。但以神我微妙廣大。故徧一切處。猶如虛空。此即見有實事之相異神我。神我之相異實事也。設使即事計我。我與事一。但彼執事為實。彼此不融。佛法之內。即不如是。知一切法。悉是心作。但以心性緣起。不無相別。雖復相別。其唯一心為體。以體為用。故言實際無處不至。非謂心外有其實事。心徧在中。名為至也。


外道神我之計。復有二別。一者計異物是我。二者計即物是我。雖有二計。總不達一切惟心。心外無物。故與大乘法門不同。初以理曲明竟。

【(午)二以事巧示二。初許示。二正示。(未)今初】


此事用相攝之義難知。我今方便。令汝得解。汝用我語不。外人曰。善哉受教。


事事無礙法界。不離眾生日用之間。迷者不覺。高推聖境。故今更就事以巧示之也。

【(未)二正示二。初示大小相攝相即。二示時劫相攝相即。(申)今初】


沙門曰。汝當閉目。憶想身上一小毛孔。即能見不。外人憶想一小毛孔已。報曰。我已了了見也。沙門曰。汝當閉目憶想作一大城。廣數十里。即能見不。外人想作城已。報曰。我於心中了了見也。沙門曰。毛孔與城。大小異不。外人曰。異。沙門曰。向者毛孔與城。但是心作不。外人曰。是心作。沙門曰。汝心有小大耶。外人曰。心無形相。焉可見有大小。沙門曰。汝想作毛孔時。為減小許心作。為全用一心作耶。外人曰。心無形段。焉可減小許用之。是故我全用一念想作毛孔也。沙門曰。汝想作大城時。為只用自家一念作。為更別得他人心神共作耶。外人曰。唯用自心作城。更無他人心也。沙門曰。然則一心全體。唯作一小毛孔。復全體能作大城。心既是一。無大小故。毛孔與城。俱全用一心 為體。當知毛孔與城。體融平等也。以是義故。舉小收大。無大而非小。舉大攝小。無小而非大。無小而非大。故大入小而大不減。無大而非小。故小容大而小不增。是以小無異增。故芥子舊質不改。大無異減。故須彌大相如故。此即據緣起之義也。若以心體平等之義望彼。即大小之相本來非有。不生不滅。唯一真心也。


全舉心體而成一毛孔。全舉心體而成一大城。此不變隨緣之用也。大亦唯心。大無大相。小亦唯心。小無小相。大小生時心不生。大小滅時心不滅。心既不生不滅。則唯心之大小全體即心。故亦即不生不滅。此隨緣不變之體也。既全體起用。全用即體。寧不全用攝一切用耶。

【(申)二示時劫相攝相即】


我今又問汝。汝嘗夢不。外人曰。我嘗有夢。沙門曰。汝曾夢見經歷十年五歲時節事不。外人曰。我實曾見歷涉多年。或經旬月時節。亦有晝夜。與覺無異。沙門曰。汝若覺已。自知睡經幾時。外人曰。我既覺已。借問他人。言我睡始經食頃。沙門曰。奇哉。於一食之頃。而見多年之事。以是義故。據覺論夢。夢裏長時。便則不 實。據夢論覺時食頃。亦則為虛。若覺夢據情論。即長短各論。各謂為實。一向不融。若覺夢據理論。即長短相攝。長時是短。短時是長。而不妨長短相別。若以一心望彼。則長短俱無。本來平等一心也。正以心體平等。非長非短故。心性所起長短之相。即無長短之實。故得相攝。若此長時自有長體。短時自有短體。非是一心起作者。即不得長短相攝。由雖同一心為體。若長時則全用一心而作。短時即減少許心作者。亦不得長短相攝。正以一心全體復作短時。全體復作長時。故得相攝也。是故聖人依平等義故。即不見三世時節長短之相。依緣起義故。即知短時長時體融相攝。又復聖人善知緣起之法。唯虛無實。悉是心作。是心作故。用心想彼七日以為一劫。但以一切法。本來皆從心作。故一劫之相。隨心即成。七日之相。隨心即謝。演短既爾。促長亦然。若凡夫之輩。於此緣起法上。妄執為實。是故不知長短相攝。亦不能演短促長也。此明第四事用相攝之相竟。


唯心之長。可以作唯心之短。唯心之短。可以作唯心之長。故得相攝。長亦唯心。長無長相。短亦惟心。短無短相。故得相即也。餘例上可解。

音釋

濫(音纜)匿(女力切)洹(胡官切音桓)軻(苦何切)內(音納)迮(側格切)躡(音聶韜也)詰(音傑問也)

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終


Admin
Admin

文章數 : 180
注冊日期 : 2010-11-19

http://qa0213.888forum.net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