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二法門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安那般那法門之六妙門

向下

安那般那法門之六妙門 Empty 安那般那法門之六妙門

發表  Admin 周五 12月 24, 2010 7:57 pm

三種亦有漏亦無漏禪

  今約三種法門,以辯亦有漏亦無漏禪,一者六妙門,二者十六特勝,三者通明觀。
 此三法門,亦得說淨禪,此中明淨禪與阿毘曇有小異,淺深位次,並如前第五卷中說。但教門分一息道,立三種禪,為化眾生,今須略推此教意,多是對三種人根性不同。

一者。自有眾生慧性多而定性少,為說六妙門,六妙門中,慧性多故。於欲界初禪中,即能發無漏,此未必至上地諸禪也。

二者。自有眾生定根多而慧性少,為說十六特勝,慧根性少,故下地不即發無漏,定性多故,以具上地諸禪方得修道。
 
三者。自有眾生定慧根性等,為說通明。通明者,亦具根本禪,而觀慧巧細,從於下地乃至上地皆能發無漏也。此是隨機之說,若隨對治,則與此相違,如前五門中意可解。

六妙門

  初釋六妙門為三,一者釋名,二、辨位次,三、明修證。
第一、釋名者,所言六妙門者。一、數。二、隨。三、止。四、觀。五、還。六、淨。通稱六妙門者,妙名涅槃,此之妙法,此通至涅槃,故名妙門,亦名六妙門。此六妙門,三是定法,三是慧法,定愛慧策,亦有漏亦無漏義在於此。
 
二、辨次位者,此六妙門,位即無定,所以者何?若於欲界未到地中巧行六法,第六淨心成就,即發三乘無漏,況復進得上地諸禪,而不疾證道。雖此與前有異,是以瑞應經云,因此六法,遊止三四,出生十二。此而推之,故知此六妙門,位則不必定耳。
 
三、明修證者,若廣明此六法修證,則諸禪皆屬六妙門攝。今但取次第相生,入道之正要,以明六妙修證之相。今明修證六妙門,開為十二門也。所以者何?如數有二種,一者修數,二者數相應,乃至修淨與相應亦如是。


  
今約修證分別有十二門,一、修數。二、與數相應。
一者修數,行者調和氣息,不澀不滑,安詳徐數,從一至十,攝心在數,不令馳散,是名修數。
 
二、與數相應者,覺心任運,從一至十,不加功力,心息自住。
息既虛凝,心相漸細,患數為粗,意不欲數,爾時行者,應當放數修隨。



  隨亦有二種,一者修隨。二者與隨相應。

修隨者,捨數法,一心依隨息之出入,心住息緣,無分散意,是名修隨。

二者,與隨相應,心既漸細,覺息長短,遍身入出,息任運相依,意慮怡然凝靜,是名與隨相應。覺隨為粗,心厭欲捨,如人疲極欲眠,不樂眾務,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。



  止有二種,一者修止。二、與止相應。
修止者,三止之中,但用制心止也,制心息諸緣慮,不念數隨,凝靜其心,是名修止。

二、與止相應者,自覺身心泯然入定,不見內外相貌,如欲界未到地等,定法持心任運不動。行者爾時,即作是念,今此三昧,雖復寂靜,而無慧方便,不能破壞生死。復作是念,今此定者,皆屬因緣,陰入界法和合而有,虛誑不實,我今不覺,應須照了,作是念已,即不著止。



  起觀分別,亦有二種,一者修觀。二者與觀相應。
 
一、修觀者,觀有三種,一者慧行觀,觀真之慧。二者得解觀,即假想觀。三者實觀,如事而觀也。今此六妙門,十六特勝,通明等,並正用實觀成就,然後用慧行觀,觀理入道。所以者何?名實者,如眾生一期果報實有,四大不淨三十六物所成。但以無明覆蔽,心眼不開明,則不依實而見,若能審諦觀察,心眼開明,依實而見,故名實慧行觀。及得解觀,在下四諦、十二因緣、九想、背捨等中,當廣分別。
 
云何修習實觀?行者於定心中,以心眼諦觀此身中,細微入出息,想如空中風,皮筋骨肉三十六物,如芭蕉不實,內外不淨,甚可厭惡。復觀定中,喜樂等受,悉有破壞之相,是苦非樂。
又觀定中,心識無常,生滅剎那不住,無可著處。復觀定中善惡等法,悉屬因緣,皆無自性。如是觀時能破四倒,不得人我,定何所依,是名修觀。
 
二、與觀相應者,如是觀時,覺息入出,遍諸毛孔,心眼開明。徹見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,內外不淨,眾苦逼迫,剎那變異,一切諸法,悉無自性。心生悲喜,無所依倚,得四念處,破四顛倒,是名與觀相應。
觀解既發,心緣觀境,分別破析,覺念流動,非真實道。爾時應當捨觀修還。



  還亦有二,一者修習還。二者與還相應。
 
一、修習還者,既知觀從心發,若隨析境,此則不會本源,應當返觀此心者,從何而生?為從觀心生,為從非觀心生?若從觀心生,則先已有觀,今實不爾。所以者何,數隨止等三法之中,未有觀故。若非觀心生,不觀心為滅生,為不滅生?若不滅生,即二心並,若是滅,法已謝,不能生現在,若言亦滅亦不滅生,乃至非滅非不滅生,皆不可得。當知觀心,本自不生,不生故不有,不有故即空,空無觀心,若無觀心,豈有觀境?境智雙忘,還源之要,是名修還。

二、與還相應者,心慧開發,不加功力,任運自能破析,返本還源,是名與還相應。既相應已,行者當知,若離境智,欲歸無境智,不離境智縛,心隨二邊故,爾時當捨還。



  安心淨道亦有二。一者修淨。二者與淨相應。
  
一、修淨者,知色淨故,不起妄想分別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,息妄想垢,息分別垢,息取我垢,是名修淨。舉要言之,若能心如本淨,名為修淨,亦不得能所修,及淨不淨,是名修淨。

二、與淨相應者,作是修時,豁然心慧相應,無礙方便,任運開發,三昧正受,心無依倚證淨亦有二,一者相似證,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。二者真實證,苦法忍,乃至第九無礙道等,三乘真無漏慧發也,三界垢盡,故名證淨。
  復次觀眾生空,故名為觀。觀實法空,故名為還。觀平等空故名為淨。復次空三昧相應,故名為觀,無相三昧相應,故名為還,無作三昧相應,故名為淨。
 復次一切外觀名為觀,一切內觀,名為還,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。故先尼梵志言,非內觀故得是智慧。非外觀故得是智慧,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。
復次菩薩從假入空觀,故名為觀。從空入假觀,故名為還。空假一心觀,故名為淨。
若是能如是修者。當知六妙門,即是摩訶衍。復次三世諸佛,入道之初,先以六妙門為本,如釋迦初詣道樹,即內思安般,一數二隨,三止四觀,五還六淨,遊止三四,出生十二因,此證一切法門,降魔成道。
 當知菩薩,善入六妙門,即能具一切佛法,故六妙門,即是菩薩摩訶衍。今欲更論餘事,故略說不具足也。








Admin
Admin

文章數 : 180
注冊日期 : 2010-11-19

http://qa0213.888forum.net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